top of page

星島日報:持續運動及相關訓練 助長者紓緩認知障礙

持續運動及相關訓練 助長者紓緩認知障礙


文章日期:02/08//2013 報章:星島日報 A08 | 港聞


老人家的記憶力衰退、反應緩慢及判斷力轉差,是患上「認知障礙症」(即前稱老年癡呆症、一般又稱腦退化症)的徵兆。500多名患有輕度認知減退的長者接受為期一年訓練,包括持續做運動及認知活動,例如耍太極、八段錦運動、繪畫、書法等綜合訓練,結果顯示完成訓練的參加者中,逾五成長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而部分長者也沒有明顯的認知衰退情況。負責這項研究的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林翠華醫生表示,這些認知活動對紓緩長者的抑鬱情緒症狀有明顯改善。 實習記者歐陽曉羚報道

著名光纖學者高錕早年患有認知障礙症,隨人口老化,令社會人士關注此疾病,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於2011至2012年進行一項有關協助長者預防認知退化的研究,篩選了555位平均年齡達75歲,患有輕度認知減退的長者參加,進行為期一年的認知活動訓練。他們將參加者分成4組,第一組為綜合認知活動及運動組,組員須接受太極、八段錦運動、繪畫、書法等綜合訓練。其餘3組則分別只接受一個項目,如運動、認知活動或社交活動訓練。整個計劃每周會進行三次訓練,每次大約一小時,最後有423人完成整個計劃。

病發率低於一般長者


研究結果顯示,超過一半長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近四成長者則保持不變,整體認知障礙病發率為4%,低於一般長者的9%。另外,長者的整體認知能力及抑鬱情緒症狀均有明顯改善。進行綜合認知活動及運動的長者,其記憶及語言表達方面較進行其他三組的參加者有明顯進步。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林翠華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綜合認知活動及運動訓練更可刺激大腦的神經網絡生長,促進神經營養因子的釋放,從而有助減壓和抗抑鬱。她說︰「目前醫學界並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因此如果能把認知障礙症的發病期推遲,就是很大的進步。」她又謂,綜合認知及運動訓練必須持之以恆,一星期至少要進行兩次運動及一次認知訓練,重複的訓練才能刺激大腦的神經系統。

能刺激大腦神經系統


早年兩度輕微中風的七旬婆婆孔有梅出現不停頭痛、手腳麻痹及口齒不清,參加了是次計劃後,情況逐步改善,昨日面帶笑容的她分享感受。「以前我行馬路要分兩次行,現在連追巴士都可以呢。」她表示,已經養成了做運動及進行認知活動的習慣,並鼓勵身邊的老友記參加社區中心的訓練班。負責評估孔婆婆程度的林翠華表示,孔婆婆的訓練結果非常顯著。她指出,第一次見面時,孔婆婆是口齒不清,行動緩慢,但四個月後的首次評估,婆婆的說話及走路的速度較以前快一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