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m730: 做身心帶氧運動 減患情緒病風險

做身心帶氧運動 減患情緒病風險


文章日期:16/12/2013 報章:am730 A32 | 健康


日日運動身體好,事實上亦有助促進情緒健康。中文大學一項調查發現,定期做運動人士患上情緒病的風險,較不定期運動及完全沒有運動人士低1.8及3.7倍,若結合帶氧運動和身心運動,則效果更顯著。專家提醒市民勿把工作時的勞動,當作運動的一種,因工作時思前想後,並不能真正達到放鬆、專注運動的功效。 中大醫學院於今年5至7月訪問2,744名18至75歲市民,發現僅一半人會定期每星期兩次、每次做30分鐘以上運動,運動模式以帶氧運動、步行及伸展運動為主。另一半不定期運動或完全沒有運動人士中,患上情緒病的風險分別為6.5%及13.7%,較定期運動人士的3.7%高出1.8及3.7倍。

不運動風險高4.5倍

若與定期做帶氧及身心運動的人士相比,不運動人士患情緒病風險指數較前者高4.5倍。負責調查的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林翠華(圖2、圓圖)指出,瑜伽、氣功、太極一類身心運動泛指不需要強烈心肺負荷的運動,一般會透過學習指定動作,配合呼吸鍛鍊專注力,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不過情緒病人多傾向胡思亂想,宜於專業醫護陪同下進行身心運動。 然而坊間對運動改善情緒的認知仍不足,雖有八成港人認同運動對身體有益,但僅兩成人會利用運動改善情緒困擾。黎先生十年前患上強迫症及焦慮症,經常心翳,醫生勸告他做運動,他坦言「做運動又嘥時間又攰」,起初每天只抽20分鐘「拉筋郁吓」,後來為了減肥開始跑步,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心翳次數減少,運動過後,肌肉和精神也可以放鬆,甚至不必依賴藥物控制低落情緒。 此外,不少基層勞動人士以為工作勞動可抵銷做運動,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認為,勞動工作重複性高,腦海又可能經常思考與工作有關的事情,沒有專注運動的減壓功能,「除非你每日(工作)都好高興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