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商報:調查指不運動易患情緒病

調查指不運動易患情緒病


文章日期:16/12/2013 報章:商報 A15 | 香港新聞|中大調查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佩瑜報道:運動有益身心人所皆知,原來運動更可減低情緒病風險,甚至比吃藥更有效。中文大學昨日公布一項調查,發現不運動的受訪者患上情緒病的風險高達13.7%,比定期運動者足足高出3.7倍,在各項運動中,又以身心運動,如太極、氣功和瑜伽,最能減低情緒病的風險以及症狀。專家建議市民每星期做2次運動,每次維持達30分鐘或以上,即可遠離情緒病。

太極瑜伽抗情緒病最有效

中大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主任林翠華昨天於簡報會公布,為了解運動與情緒的關係,中心於本年5月至7月,透過電話隨機抽樣訪問方式,訪問了2744名18歲至75歲的本港市民,並以K6情緒病風險指數分析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半受訪者有定期運動習慣,更有6.4%受訪者完全沒有或甚少運動,而不定期運動和不運動人士患上情緒病的風險為6.5%及13.7%,比定期運動人士高出足足1.8倍及3.7倍。在各項運動中,又以身心運動如太極、氣功和瑜伽對減低情緒病風險效果最佳,參與此類運動人士只有4%屬情緒病高風險,比起只進行帶氧運動或步行運動人士少。

產後抑鬱婦不藥而癒

52歲岑女士透露,之前產子後心情變得十分低落、不順心,常常感到焦慮及驚恐,不單沒辦法上班,連嬰兒也沒辦法照顧,當時根本不意識患上了產後抑鬱。產假後她重拾工作,但卻發現「周身痛」,即使經過多重檢查仍無法發現問題,漸漸她怕行隧道、拒絕排隊、不喜歡人多的地方、看電影看到一半便要走,盡量不想離開居住範圍等。後來經確診為驚恐症及過分焦慮,經過7年藥物治療後終有好轉,她在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下,誤打誤撞,原意希望到健身中心修身,但卻發現每次健身後,出一身汗,感覺十分放鬆,可謂進入了另一種境界,甚至覺得做運動比服食情緒藥物更有效。

宜每周2 次逾30分鐘

林翠華分析,不是所有受情緒困擾的人士都需要或能適應一般的藥物或心理治療,故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她建議市民每星期做2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能將身心運動及帶氧運動集結,即可有效治療情緒病或大大減低患上情緒病的機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