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商報:調查指不運動易患情緒病

  • cwwpmex
  • Dec 19, 2013
  • 2 min read

調查指不運動易患情緒病


文章日期:16/12/2013 報章:商報 A15 | 香港新聞|中大調查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佩瑜報道:運動有益身心人所皆知,原來運動更可減低情緒病風險,甚至比吃藥更有效。中文大學昨日公布一項調查,發現不運動的受訪者患上情緒病的風險高達13.7%,比定期運動者足足高出3.7倍,在各項運動中,又以身心運動,如太極、氣功和瑜伽,最能減低情緒病的風險以及症狀。專家建議市民每星期做2次運動,每次維持達30分鐘或以上,即可遠離情緒病。

太極瑜伽抗情緒病最有效

中大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主任林翠華昨天於簡報會公布,為了解運動與情緒的關係,中心於本年5月至7月,透過電話隨機抽樣訪問方式,訪問了2744名18歲至75歲的本港市民,並以K6情緒病風險指數分析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半受訪者有定期運動習慣,更有6.4%受訪者完全沒有或甚少運動,而不定期運動和不運動人士患上情緒病的風險為6.5%及13.7%,比定期運動人士高出足足1.8倍及3.7倍。在各項運動中,又以身心運動如太極、氣功和瑜伽對減低情緒病風險效果最佳,參與此類運動人士只有4%屬情緒病高風險,比起只進行帶氧運動或步行運動人士少。

產後抑鬱婦不藥而癒

52歲岑女士透露,之前產子後心情變得十分低落、不順心,常常感到焦慮及驚恐,不單沒辦法上班,連嬰兒也沒辦法照顧,當時根本不意識患上了產後抑鬱。產假後她重拾工作,但卻發現「周身痛」,即使經過多重檢查仍無法發現問題,漸漸她怕行隧道、拒絕排隊、不喜歡人多的地方、看電影看到一半便要走,盡量不想離開居住範圍等。後來經確診為驚恐症及過分焦慮,經過7年藥物治療後終有好轉,她在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下,誤打誤撞,原意希望到健身中心修身,但卻發現每次健身後,出一身汗,感覺十分放鬆,可謂進入了另一種境界,甚至覺得做運動比服食情緒藥物更有效。

宜每周2 次逾30分鐘

林翠華分析,不是所有受情緒困擾的人士都需要或能適應一般的藥物或心理治療,故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她建議市民每星期做2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能將身心運動及帶氧運動集結,即可有效治療情緒病或大大減低患上情緒病的機會。



Kommentare


+852 2831 4305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未經批准  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Chen Wai Wai Vivien Foundation Therapeutic Physical Mental Exercise Cent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