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身心健康雜誌(5月號):研究發現最佳防情緒病運動

  • cwwpmex
  • May 9, 2014
  • 3 min read

文章日期:2014年5月號 刊物:身心健康雜誌 P.58-59

身心健康雜誌(5月號):研究發現最佳防情緒病運動


研究發現最佳防情緒病運動

運動有益身心,說起來好像人人都知道。但除了可令身體強健,運動到底具體對「心」-精神健康、情緒穩定等,有什麼作用?有沒有數字可清楚說明,經常做運動,可減少幾多百分比的情緒病風險?有!香港中文大學做了一項調查,不但有做運動和不做運動的情緒病風險比較,更找出了最佳的防情緒病運動,關心自己情緒健康的讀書請即採取行動!


中文大學醫學院「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在去年曾經以電話訪問了2,700多名本港市民,看看他們有沒有定期運動、做什麼運動,以及患有情緒病的情況。這研究中,「定期運動」的定義是「每周運動最少兩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2,700多人的調查已屬頗大規模,有一定代表性。而研究結果顯示,原來只有約50%的被訪者有定期運動;而44%的被訪者有做運動,但不符合上述的定期運動定義;餘下6%的被訪者更全不做運動。


做什麼運動,決定你情緒多健康

而在有做運動(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被訪者當中,最多人做跑步等帶氧運動,其次是步行或伸展運動,再其次是「身心運動」(例如瑜伽、太極或氣功等),有7%。香港人生活忙碌,要運動已不容易,所以同時做帶氧運動及身心運動的被訪者更少。


但這研究發現,運動確實可減低情緒病風險,特別是定期運動。從結果可看出,有定期運動習慣的被訪者,患情緒病的風險只有約3.7%;相反地,全不運動的被訪者,患情緒病的機會立即高達13.7%,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可見對於無藥可預防,也無疫苗可注射的情緒病,定期運動可能是最佳的「防禦盾」。


平日我們選擇做什麼運動,主要視本身的喜好,以及家居環境、朋友網絡等等,例如住所附近有網球場的人可能較多打網球,所住居苑有泳池的人可能常會游泳,朋友和同事都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會參與足球比賽。不過,根據這研究,若以預防情緒病為出發點,選擇運動時就沒有那麼自由了-做什麼運動,原來直接影響到你的情緒有多健康。


運動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上升

這研究發現,若所做的定期運動是一般的帶氧運動,如游泳(不包括短途速度泳)、跑步(不包括短跑比賽)、踢足球等,患情緒病的比率為4.8%;若只做太極、瑜伽、氣功、催眠及打坐等身心運動,會比只做帶氧運動好些,患情緒病的比率只有4%。但更理想是兩者都有做,患病率可進一步降至3%。


相反地,若平日的運動只是步行或普通的伸展運動,例如拉拉筋,鬆鬆肩膊等,患情緒病的比率則仍有6.2%。


為什麼身心運動對情緒病的預防,會比其他運動更有效?其實這並不難解釋。首先,「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的主任林翠華指出,人在運動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水平會上升,而這種因子可紓緩抑鬱。另外,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則指出,太極、瑜伽等身心運動,有助集中精神及協調呼吸,使人忘記其他生活上的壓力,放鬆心情。雖然在精神科也有些藥物可達至近似效果,但藥物或多或少有副作用,而身心運動則等同「心靈藥物」,沒有任何不良副作用,所以同時會做身心運動和帶氧運動的人士,患情緒病的風險最低。


最後,必須特別一提,該6%全不做運動的被訪者,在這研究中屬於患情緒病的高風險一族,若本身已有情緒問題,應盡快接受專業治療;若僥倖未有任何情緒問題,為了身體和情緒的未來健康,最好立即培養運動的習慣了。





Comments


+852 2831 4305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未經批准  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Chen Wai Wai Vivien Foundation Therapeutic Physical Mental Exercise Cent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