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身心健康雜誌(5月號):研究發現最佳防情緒病運動

文章日期:2014年5月號 刊物:身心健康雜誌 P.58-59

身心健康雜誌(5月號):研究發現最佳防情緒病運動


研究發現最佳防情緒病運動

運動有益身心,說起來好像人人都知道。但除了可令身體強健,運動到底具體對「心」-精神健康、情緒穩定等,有什麼作用?有沒有數字可清楚說明,經常做運動,可減少幾多百分比的情緒病風險?有!香港中文大學做了一項調查,不但有做運動和不做運動的情緒病風險比較,更找出了最佳的防情緒病運動,關心自己情緒健康的讀書請即採取行動!


中文大學醫學院「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在去年曾經以電話訪問了2,700多名本港市民,看看他們有沒有定期運動、做什麼運動,以及患有情緒病的情況。這研究中,「定期運動」的定義是「每周運動最少兩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2,700多人的調查已屬頗大規模,有一定代表性。而研究結果顯示,原來只有約50%的被訪者有定期運動;而44%的被訪者有做運動,但不符合上述的定期運動定義;餘下6%的被訪者更全不做運動。


做什麼運動,決定你情緒多健康

而在有做運動(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被訪者當中,最多人做跑步等帶氧運動,其次是步行或伸展運動,再其次是「身心運動」(例如瑜伽、太極或氣功等),有7%。香港人生活忙碌,要運動已不容易,所以同時做帶氧運動及身心運動的被訪者更少。


但這研究發現,運動確實可減低情緒病風險,特別是定期運動。從結果可看出,有定期運動習慣的被訪者,患情緒病的風險只有約3.7%;相反地,全不運動的被訪者,患情緒病的機會立即高達13.7%,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可見對於無藥可預防,也無疫苗可注射的情緒病,定期運動可能是最佳的「防禦盾」。


平日我們選擇做什麼運動,主要視本身的喜好,以及家居環境、朋友網絡等等,例如住所附近有網球場的人可能較多打網球,所住居苑有泳池的人可能常會游泳,朋友和同事都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會參與足球比賽。不過,根據這研究,若以預防情緒病為出發點,選擇運動時就沒有那麼自由了-做什麼運動,原來直接影響到你的情緒有多健康。


運動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上升

這研究發現,若所做的定期運動是一般的帶氧運動,如游泳(不包括短途速度泳)、跑步(不包括短跑比賽)、踢足球等,患情緒病的比率為4.8%;若只做太極、瑜伽、氣功、催眠及打坐等身心運動,會比只做帶氧運動好些,患情緒病的比率只有4%。但更理想是兩者都有做,患病率可進一步降至3%。


相反地,若平日的運動只是步行或普通的伸展運動,例如拉拉筋,鬆鬆肩膊等,患情緒病的比率則仍有6.2%。


為什麼身心運動對情緒病的預防,會比其他運動更有效?其實這並不難解釋。首先,「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的主任林翠華指出,人在運動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水平會上升,而這種因子可紓緩抑鬱。另外,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則指出,太極、瑜伽等身心運動,有助集中精神及協調呼吸,使人忘記其他生活上的壓力,放鬆心情。雖然在精神科也有些藥物可達至近似效果,但藥物或多或少有副作用,而身心運動則等同「心靈藥物」,沒有任何不良副作用,所以同時會做身心運動和帶氧運動的人士,患情緒病的風險最低。


最後,必須特別一提,該6%全不做運動的被訪者,在這研究中屬於患情緒病的高風險一族,若本身已有情緒問題,應盡快接受專業治療;若僥倖未有任何情緒問題,為了身體和情緒的未來健康,最好立即培養運動的習慣了。





bottom of page